网站首页 / 旧栏目 / 党群工作
“扶”出山村幸福路——舒城县检察院精准扶贫侧记
浏览次数:1234作者: 舒城县检察院   发布时间:2017-02-13


  “今年我搬进了新房子,危房改造政府补助了20000元,现在一家生活好多了,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。”近日,61岁的舒城南港镇东衖村贫困户钱后胜对第三方评估组人员如是说。

  “贫困面大”、“贫困程度深”,这些话语过去用来反映东衖村一点不为过。东衖村在册贫困户一度达到96户,占总户数11%,其中因病致贫家庭有46户。

  但如今的东衖村,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:村里的道路等设施不断改善,致富产业也在兴起,贫困户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,他们脸上久违的笑容又重新绽放了……

  这一切,是精准扶贫带来的新变化,同样也受益于“包保单位”舒城县检察院的精准施策。

  因户施策,力求扶贫精准化

  2014年11月,舒城县检察院年轻干警王友宝成为东衖村选派驻村干部。“老百姓最需要什么,我们就去解决什么。”在他的带领下,该村扶贫工作队按照 “单位到村、干部到户、责任到人、措施到位”的要求,对前期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,建立精准扶贫对象管理档案,实现户有卡、村有册。同时,他积极联系选派单位县检察院对贫困户开展了包保活动。全体检察干警采取“一帮一”、“多帮一”的办法与贫困户开展包保对接,在摸清贫困原因、发展愿望的基础上,算好时间账、经济账,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径,“一户一策”制订年度目标、阶段计划和帮扶措施。

  48岁的徐光田,体弱且无劳动技能,只能靠山场一点微薄收入维持生活。王友宝包保了这个家庭后,根据他的实际情况,除为他落实享受低保政策外,还帮助他申报了县扶贫办家门口就业项目,安排村道路保洁员工作,每月增收200元,解决了生活难题。

  除了徐光田,在驻村工作队努力下,目前该村共有35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,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超过2000元。

  夯实基础,选准扶贫发力点

  东衖村地处山区,总面积27.4平方公里,辖37个村民组,通组路20多条,2014年底还有17.3公里不通水泥路,村民出行困难,山上的木材、毛竹等经济作物也很难运出来,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。

  “路通了,扶贫开发的路就宽了。”王友宝说,2014年到村工作不久,他就争取到县检察院、县交通局、县移民局等部门的支持,先后落实资金100多万元,新建了通组水泥路8.3公里、桥梁一座,新建100千伏变压器二台,解决了4个组近800人的用电难题;2017年,计划建设的两道截潜坝工程所需资金也已经落实到位。

  村里道路、电力等基础设施改善了,村民们的生产、生活更加方便了,同时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干劲也更足了。

  以点带面,探索产业脱贫路

  该村山场面积(省级公益林)24963亩,其中村集体林场8105亩,茶叶在当地种植历史悠久,但是长期靠天收,农户各自经营,没有形成规模,效益较低。

  “输血不如造血,一定要发展合适的产业。”王友宝说,为此,村里的扶贫工作队在2015年初将活树岭林场中640亩流转承包给本村尚品茶厂作为茶叶基地,以茶厂来带动全村农户,同时还引导村民改造茶园300亩,这项措施每年给村集体带来7万多元的收入,群众从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实惠,更进一步推动落实了全村的产业扶贫。

  “通过茶厂带动,不仅能解决部分留守在家的劳动力,还能带动更多的村民实现产业致富。”该村党总支书记郭德武高兴地说。(汪凌鸿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